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:读书时,读完却不知道读了什么;看文章时,刚开始看,就想不起来文章标题;看视频时,一个接着一个,不记得自己为哪个视频点赞...
有一个名词,叫“错失恐惧症”。“Fear of Missing Out”,简称“FOMO”,特指那种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。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尤其容易进入这样的困境,影响我们的学习状态与行动。对于我来说,因为写作的需要,我每天都会阅读大量信息。
因此,我非常需要明确的、可以感知到的“有效读完”的具体标准。在大量时间中,我找到了5个具体可感知的标准,与你分享。
1、复述并找到差异
2、输出知识卡片
3、提出相反的观点并举例论证
4、明确的逻辑线
5、根据目标定义“有效”

1、复述+找差异布鲁姆教育模型中提到6个学习层次:记忆、理解、应用、分析、评论、创造。这个模型指出:记忆是理解的前提,理解可以加深记忆。当我可以明确地说出“我看到了什么”时,我做到了“记忆”。当我找到了“我说的”和“原文”的差别时,我做到了“理解”。后来,我才知道:所谓的“富兰克林读书法”,就是如此。这个方法,对你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。如果你不记得你看过的内容,真的很难复述。那么,怎么样才可以记住看过的内容呢?更快速地读,用你能想到的最快的语速去读。这是我大学时期抱佛脚用的背书小技巧。这是个好方法。
2、输出知识卡片所谓的“知识卡片”,意思是:把你看到的某个点,用最简单的话说一遍。尤其是,当你看到了某个很有感触的点——这时,你可以完全停下来,腾出手去记录自己的感受,能写多少写多少,直到把脑袋里相关的文字全都写下来才好。这就是成甲老师提到的“熔断读书法”。一有感触,就“熔断”。一“熔断”,就是有收获,就可以算“读完”。
3、提出相反的观点并举例论证比如我这篇文章,能不能是:“未必读完每一篇文章”;“不读完文章如何收获最大化”;“读1篇文章不够,读5篇文章才算对某个话题有发言权”等等?——如果是这些观点,有没有具体案例可以论证呢?你自己更认同怎样的观点呢?
4、明确的逻辑线当我可以明确地说出以下内容时,就算“抓到了逻辑线”: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/结论是什么?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?有什么证据?证据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否足够紧密?
5、根据目标定义怎样算“有效”比如说,我正在学习,如何写一本书的目录。那么,如果我看完我喜欢书的目录,就算是“读完了一本书”——我明白我需要从书里获得什么内容作为行动的参考。你对于这篇文章的期待是什么,你读到了什么——夸张地说,如果文章的第一句话就给了你期待问题的答案,那么我认为,你就算读完了一篇文章了。再延伸一些,如果你正在研究“如何提升体力”,那么你看任何关于“体力”的视频、朋友圈、文章等等,都算是不同程度的“有效读完”。

个股相较于指数是超额收益与超额亏损 离散于大盘 过分分散什么都要买一点 理想的情况是与指数持平

但由于分散投资买的基本是小市值的毛票 如果毛票能赚钱那最强的指数应该是罗素2000

买权重尚且落后于大盘 比如今年前五个月的苹果和特斯拉 更何况毛票

买中概 买毛票的都是苦命人 持仓过分分散 频繁交易就是给券商打工

而且过分分散 一旦市场下跌 必然要卖掉一些持仓去救自己最主力的持仓 最终还是要回到集中持仓的道路上来

对于钱少就更要集中持仓

玩到现在,总结下来就三个:
1)风险管理和仓位控制:每一笔交易都应该选择一个让自己舒服的仓位,一旦过于关注/担心某一笔交易的时候,其实就是说明这一笔交易的仓位过高了。风险高的交易,仓位应该要小,风险小的交易,仓位可以高一点。最核心的还是,你愿意为这笔交易承担多少仓位的loss。止盈和止损,不做就完蛋。
2)心态问题: 其实说到底还是风险管理和仓位控制的问题。一旦某一笔交易让你承担了你觉得难受的损失,人类的性格都是厌恶损失的,你会不自觉的想要尽快弥补损失,这个时候你寄希望于下一笔交易能够追回损失,可能出现的操作就是 亏损补仓、下一笔交易放大仓位,这样非常非常容易让小亏变成巨亏;或者某一笔或者某几笔连续的盈利,让你觉得更有自信了,于是你可能会在下一笔交易的时候放更大的仓位,直到某一笔交易让你今天或者近几天的利润全无,然后这个时候你又会陷入到前面一种情况去。
3)技术问题:什么时候该买,什么时候该卖,怎么stop loss,怎么trim、out。
这三点里面,第三点会让你小亏,第一点会让你中亏,第二点会让你巨亏或者账户清零